News最新消息

2020.09.14 第十一章 鰻魚的民間傳說和宗教信仰 (Folklore and Religions of Eels)

鰻魚不只是食物,也是精神食糧。其生命力強、長壽和神秘感,自古以來即引發人門聯想,而創造出許多鰻魚的民間傳說和神格化的宗教故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鰻魚神話故事。尊敬不同的宗教多元文化,社會更祥和。鰻魚的民間傳說和宗教信仰故事也許不是真實的世界,但卻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提升我們的心靈境界。

3.11.1 鰻魚的方言和俚語(Local  language and idioms about eels
      因鰻魚的身體與運動方式像蛇,鰻魚的屬名Anguilla在拉丁文中就是蛇的意思。愛爾蘭蓋爾人稱呼鰻魚為「Eascann」,因而產生了諸多鰻魚衍生的詞彙。在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稱呼鰻魚為「tuna」,亦產生了超過100個鰻魚衍生的詞彙。香港和廣東省地方的人,稱大型的鱸鰻為『大鱔王』(Big eel king)。臺灣的卑南族原住民稱鱸鰻為「tulra」與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稱呼鰻魚為「tuna」有一些類似。噶瑪蘭族稱呼鰻魚為「lingay」。泰雅族稱呼日本鰻為「ayus」。
      世界各國有許多因鰻魚而衍生的比喻與俚語。比如說,英語中As thin as an eel 即是比喻像鰻魚一樣瘦。As slippery as an eel即是比喻像鰻魚一樣滑溜奸詐。在法文中,Comme une anguille 即是比喻事情像鰻魚一樣難以掌握。在日文中, Unagi nobori 即是比喻某事情像鰻魚攀爬一樣快速,例如價格飛漲等等(圖3.11.1)。Unagi no nedoko 則是比喻房間像鰻魚住的地方一樣狹長,或是商店狹窄的入口。
 
うなぎ登り
 
圖3.11.1  Unagi nobori(Photo: Kuroki and Tsukamoto)
 
3.11.2 鰻魚誕生的憶測(Legends about the origin of eels
      希臘大哲學家與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圖3.11.2),認為鰻魚是“earth worms“,是從泥土裏蹦出來的。鰻魚沒有性別,因此也不用交配。這樣的想法,以現在的知識來看,有些荒謬。

圖3.11.2亞里斯多德
 
      在歐洲,古時候人們認為馬毛掉入溪流中,會變成鰻魚或是變成水蛇。百年前,日本人們相信鰻魚是山藥變成的,在1884年還有報導有人發現半鰻半山藥的崁合體(圖3.11.3)。
 


圖3.11.3 傳說馬毛掉入溪流中會變成鰻魚,百年前日本人相信鰻魚是山藥變成的 (Photo: Kuroki & Tsukamoto)
 
  以上兩則有關鰻魚的誕生純粹是憶測,毫無科學根據,顯示古代人對鰻魚的無知。

3.11.3   鰻魚的民間傳說故事(Folklore about eels
  1. 尼斯湖水怪之傳說  尼斯湖(Loch Ness)位於蘇格蘭的Inverness市,傳說湖內有許多洞穴,其中更住了馬頭鰻身的水怪(圖3.11.4)。尼斯湖因此成為英國旅遊勝地之一。。據說第一個見到水怪的人是一名旅遊者,一九二八年一月,他如常帶著他兩位女兒走到尼斯湖邊露營;突然,一隻身形巨大,貌似恐龍的怪物在湖中冒出水面來,並凝神瞪著三人。同年六月及十一月,一位划船者及兩位婦女分別在尼斯湖發現水怪,兩位婦女更即時嚇至暈倒。從此以後,尼斯湖水怪之說不徑而走。據英國神秘動物學家理查德-弗里曼在《太陽報》上發表了一份研究成果http://eel.nuk.edu.tw/1/1_2/3.html,認為著名的尼斯湖水怪可能是有著100多歲高齡、喪失了繁殖能力的巨鰻。弗里曼表示,這種鰻魚的身長在8-9米左右,獨特的自然條件使它得以長壽。他認為,實際上尼斯湖裡不只有一條這樣的鰻魚,應該存在著多條巨鰻。他還展示了在尼斯湖拍攝的一些照片作為證據。弗里曼說:『鰻魚一般在長到10歲左右就游到美國東方的百幕達神秘三角洲海域繁衍,然後死亡。可能是某些因素導致鰻魚喪失其繁衍能力,於是不再前往大西洋繁衍後代,留在湖中繼續生長,逐漸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龐大體積。作者曾教授曾經利用2012年5月7-12 日參加在愛丁堡舉行的World Fishery Congress 之便前往尼斯湖遊覽,在湖中繞了一圈,只看到聲納顯示的湖底深度變化而無緣看到水怪。
 
 
Horse-eels
Photo from David Righton
Loch Ness monster

圖3.11.4傳說尼斯湖水怪是馬頭鰻身的怪物。
 
  1. (2)椰子樹起源的傳說
      傳說在南太平洋島國玻里尼西亞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Hina。有一天,她在一個溪流的湧泉中沐浴時,發現有一隻大鰻魚會親近她。每天去洗澡的時候,這隻鰻魚都會出現。久而久之,Hina對這隻鰻魚有了好感。有一天早上,這隻鰻魚(Tuna)突然變成一位美男子。從此Hina就和鰻魚化身的美男子墜入愛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突然有一天,Tuna向Hina說兩人告別的時間到了,於是Tuna就變回鰻魚原形,並且告訴Hina如果洪水來襲,若發現有一隻大鰻魚游來,請務必把這隻鰻魚的頭砍下來,埋到山上去,才能阻止洪水氾濫。如預言,隔天半夜果然狂風大雨,洪水氾濫。Hina在睡夢中驚醒,發現家門口出現一條大鰻。Hina依照Tuna之前的指示,用斧頭把鰻首砍下,小心地拿到山上埋起來。說也奇怪,不久洪水果然停止了。過了一段時間,在鰻首掩埋處竟然長出像鰻魚一樣粗又高的椰子樹,並結了黃色成熟的椰子。Hina和Tuna所生的孩子,兩人把果實採下來一看,很驚訝地發現椰子殼上出現兩個眼睛及一個嘴巴的凹陷,其模樣很像Tuna的臉。Hina和她的孩子每當喝椰子汁時,就會想念Tuna而親吻椰子殼(圖3.11.5)。
Hina & Tuna

圖3.11.5 Hina公主每一次喝椰子汁時都會親吻象徵Tuna的椰子(painting: Bobby Holcomb)。
 
  1. (3)一個激勵奮鬥向上的鰻魚故事
      在日本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日本漁民出海捕鰻魚,因為船小,回到岸邊時,鰻魚幾乎都死光了。但是,有一個漁民,他的船和船上的各種捕魚裝備以及盛魚的船艙和別人完全一樣,但他每次回來時魚都是活蹦亂跳的。他的魚因此賣的價錢高過別人一倍。沒過幾年,這個漁民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直到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魚了,漁民才把這個祕密告訴他的兒子。在盛鰻魚的船艙裡,放進一些鯰魚,鰻魚和鯰魚生性好咬好鬥,為了對付鯰魚的攻擊,鰻魚也被迫竭力反擊,在戰鬥的狀態中,鰻魚生存的本能被充分激發了起來,所以就活了下來。漁民還告訴他的兒子,鰻魚死的原因是它們知道被捕了,等待牠們的只有死路一條,生的希望破滅了。所以,在船艙裡過不了多久就死掉了。漁民最後忠告他的兒子,要勇於挑戰,只有在挑戰中,生命才會充滿生機和希望。所有的日本孩子自幼就被灌輸了這樣的信念,只有勇於挑戰,才能擁有成功和希望。恰恰相反,我們的父母諄諄教誨我們的是"既來之,則安之"的古訓,是不要輕舉妄動的忠告。凡事追求平平安安,甚至於逆來順受也是人生之福。因為安於現狀,因為滿足於既得利益,不敢冒險,不敢接受任務挑戰,把一個成功的機會喪失了,把一個個有可能成為國家棟梁的人才變成了一無所有的平庸之輩。感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  
  2. (4)傳說中鱸鰻生性兇猛
      鱸鰻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傳說。據說,早期某婦人農曆過年正在台北市新店溪旁宰殺一隻雞時,一不留神鰻魚從水中一躍而上就把雞給搶走了,婦人手上只剩下雞頭,心有不甘,於是回家拿了古時候用的秤,鉤住雞頭,竟然又把那隻鱸鰻給釣上來了。傳說中,鱸鰻生性兇猛,會攻擊人畜,因此鱸鰻被比喻為「流氓」,兩者台語發音相同。說牠是流氓有些不公平。其實,鱸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惡劣。搶食宰殺中的雞,也許是饑不擇食的本性使然。
 
  1. (5)紐西蘭大鰻的傳說
      媒體捕風捉影,傳說紐西蘭大鰻(A. diffenbachii)會吃人, 此乃無稽之談。紐西蘭大鰻是十九種中,體型最大的溫帶鰻,性情溫和, 可上溯到冰河地區和遊客互動,非常可愛。圖3.11.6是Dr. Don Jellyman 2010年3月11 日於紐西蘭Ellesmere 湖的支流lower Selwyn 河下游靠近Christchurch 地方用fyke 網未投餌,捕獲的一尾體長152.5 公分、體重13.94 公斤的紐西蘭大鰻,隨後在原地釋放。


圖3.11.6 Dr. Don Jellyman與紐西蘭大鰻A. diffenbachii
 

(6) 死狗和鰻苗的傳說

小時候常聽到一句臺語『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但不知道這個習俗的來由。從前,有一位漁民苦於捕不到鰻魚苗,頓時生計發生問題,於是到廟裡拜拜祈求神明保佑。隔天和往常一樣出海捕鰻魚苗,忽然發現一隻死狗隨潮水漂過來,心想將牠掩埋起來比較衛生,沒想到把狗屍體撈起來後,竟然從死狗體內跑出來上千隻鰻魚苗,發了一筆意外財,真是好心有好報。這是發生在臺灣的真實故事。無獨有偶,在德國也發生類似故事。德國家喻戶曉的電影『錫鼓 The Tin Drum 』中有一個場景,有一個大男人從水中撈起一個馬屍首,裡面竟然藏滿正在啃食腥臭腐屍的鰻魚,處理掉屍首後,就把鰻魚拿去餐廳大快朵頤(圖3.11.7)。錫鼓是德國名導決克‧雪朗道夫獲得坎城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改編自榮獲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小說家葛拉斯,於195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是一部充滿超現實色彩的「成長故事」。因這部電影的馬屍首的鰻魚場景,德國的鰻魚聲望大受影響。其實並沒有人用馬的屍首或死狗來捕鰻魚。動物死亡後被其他肉食性動物掠食是很自然的現象,不論在臺灣或德國,應該不會有人用馬的屍首或狗的屍體來捕捉鰻魚。

(a)

(b)

(c)

圖3.11.7 (a)一個大人從水中撈起一個藏滿鰻魚的馬屍首,(b) 在沙灘上用鹽處理鰻魚,(c) 故事的主角(背著錫鼓的小孩)觀看大人處理鰻魚的過程(photo: Florian Stein from The Tin Drum (1979): @www.seitzfilm.de)
 
 
3.11.4 有關鰻魚的宗教信仰(Religion about eels
     發明相對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科學無宗教是跛子,宗教無科學是瞎子(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科學往往不能對價值觀、倫理、或道德做出正確的判斷。而宗教則在規範人的價值觀、倫理、或道德。因此,宗教與科學兩者不能偏廢。
  1. (1)鰻魚是守護神(Eels as patron saint in Taiwan
近年來,有畫家把台灣常見的日本鰻及鱸鰻畫成將帥模樣。加上恭賀新禧、吉祥如意的字句。在過年期間貼在大門上,有如門神,以保平安(圖3.11.8)。門神在中國有其典故。
唐朝以前之武門神多為『神荼與鬱壘』。相傳遠古時候, 神荼與鬱壘為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性,神荼與鬱壘倆便將其擒伏,綑綁餵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左神荼,右鬱壘,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俗謂門神。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原來,有一位司掌雲雨的涇河龍王,與長安城的一位鐵口相士打賭,某年、某月、某日、某時,降雨若干,龍王自恃職司行雲布雨,當然可以控制雨量。不料,是日玉帝降旨,降雨的時間與雨量,竟然與相士所說的完全相吻,但龍王為了想贏取這場賭注及顧全面子,竟加重雨量,使整個長安城泛濫成災,人、畜死傷不計其數,因此觸犯了天條大罪,玉帝盛怒之下,立刻下令要把他斬首示眾,龍王無奈,向相士求救,相士指點他向斬龍官魏徵求情。魏徵是唐太宗的重臣,但他卻又身兼上天的職務,龍王左思右想,只好托夢給唐太宗,請唐太宗禁止魏徵執刑,唐太宗拗不過龍王苦苦的哀求,於是答應他問斬之日不讓魏徵離開宮廷一步。龍王問斬的那天,唐太宗把魏徵約到內宮來下棋,天色近午時,魏徵忽然昏昏欲睡,太宗想,只要魏徵不離開宮中一步,龍王便有救了,因此就讓魏徵倚在棋盤邊午睡。不料,就在午睡的時間裡,魏徵已完成了監斬龍王的任務,民間流傳「魏徵斬龍王」的故事,便是這樣來的。龍王被斬後,非但未自我檢討,反而怪罪唐太宗失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使唐太宗染上重病,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跪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為了讓唐太宗安心養病,這兩位大將軍便繼續站在宮門口把守,可是唐太宗卻覺得難以心安,便叫當時的大畫家吳道子,畫下他們的尊容,貼在宮門上,竟然收到嚇阻龍鬼的效果,從此唐太宗便漸漸痊癒。到了完全病癒之後,就把他們的畫像,分別賜給文武大官,成為大官府中的守護神。
 
 
 
 

圖3.11.8鰻魚門神。(左圖)鱸鰻、(右圖)日本鰻(photo:高遠文化)。
 
  1. (2)鰻魚是吉祥的象徵(Eels as symbol of good future
近年來有畫家把日本鰻及鱸鰻畫成天兵天將的模樣,印在紅包袋上,並加上招財和鼓勵的字句(圖3.11.9)。一來有避邪之意,二來在過年期間增加喜氣、送給晚輩有勉勵的作用。
相傳中國人送紅包的習俗,在很久以前就流行了。但當時人們不過是以寓意吉祥的鮮紅色紙,包著一張寫滿祝福字句的字條,送给親朋好友,以表心意。到了清朝,人們則改用一張形狀與正方形相若的紅紙,包裹銅錢,封作“利是”。而第一代的紅包袋,約於清光緒末年,印刷技術開始廣為所用時,才得以問世。當時的所謂紅包袋,做法非常簡單,只以紅紙印上黃油,再於未乾的黃油上綴上金粉,效果就如現今燙了金字的紅包袋般,而圖案則多以簡單為主,再配以吉利的字句。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在紅包袋內分给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獸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圖3.11.9畫有鰻魚的红包袋。左圖:鱸鰻、右圖:日本鰻(photo:高遠文化)。
 
  1. 魚籃觀世音菩薩和鰻魚紀念塔(Gyoran Kannon Buddha and Eel Memorable tower
      觀世音菩薩與中國悠久的傳統宗教文化水乳交融,影響深遠。相傳觀世音是一位最能幻化多種形象的菩薩,大約有三十三種觀世音化身。其中,在唐代神佛傳說中的魚籃觀音風姿窈窕,點化世人,勸惡從善,普渡衆生,傳奇色彩頗濃。有一次,觀世音菩薩得知東海之濱住著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禮儀,不諳教化,於是便化妝成一名漁婦來到東海之濱一個小鎮,深入下層人民,對他們進行教化。正巧是小鎮的趕集很熱鬧,觀世音菩薩便提著一隻竹藍,竹籃裏裝著兩尾鰻魚(圖3.11.10),混跡在那一群賣魚人當中。衆人忽然看見一個很漂亮的漁婦來賣魚,便一擁而上,紛紛搶著買魚。可是漁婦卻問他們:“你們買魚作什麽用呢?”衆人都說:“當然是回去做菜吃。”漁婦卻微笑著說:“我這魚呀,不能賣給你們做菜,只能賣給你們放生。”

圖3.11.10魚籃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手提魚籃和鰻魚(Kuroki & Tsukamoto 2012, Eels on the move)
 
  1. (4)鰻魚是佛教聖者的信差(Eel is the messenger of Buddhish Saint 
日本有一座飯豐山,山上滿佈掌管大自然的虛空藏菩薩(Kokuzo-bosatsu)的寺廟。耕作最易受大自然氣候變化影響,所以農民大都供奉虛空藏菩薩(圖3.11.11)。信奉虛空藏菩薩的佛教徒大都不吃鰻魚,他們相信鰻魚是佛教聖者的信差。
 

圖3.11.11虛空藏菩薩(Kuroki & Tsukamoto 2012,Eels on the move)
 
(5) 鰻魚的繪馬(えま)
    繪馬,是在神舍裡面許願用的一種繪有馬的木板。繪馬的由來,相傳日本在古時候認為「馬」是帶來神明的聖物,利用馬當祭品,祈求神明能降臨,恩澤人民。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血腥的祈福儀式,改成以燃燒木雕的繪馬來代替。後來也有以木雕鰻魚來取代繪馬(圖3.11.12)。 http://www.wretch.cc/blog/pikaapple/14227714
 

圖3.11.12奉納給神社的祈福鰻魚繪馬,兩隻和三隻鰻魚的繪馬分別是祈求得子和安產用的(Kuroki & Tsukamoto 2012,Eels on the move)
 
  1. (5)臺灣日月潭邵族的拜鰻祭(Eel Pray Festival in Sun-Moon Lake Taiwan
      傳說中,邵族祖先因為追逐白鹿,而發現日月潭,生活方式也從純狩獵改為漁撈。「拜鰻祭」,據說是邵族從狩獵轉為漁撈文化的見證。拜鰻祭在農曆的七月初三舉行,拜鰻祭後也是族人狩獵的開始。「拜鰻祭」祭品是用糯米所製成的鰻魚造型的麻糬,長約二台尺,寬約三分之一台尺(圖3.11.13)。邵族為什麼要拜白鰻呢?據邵族的長老表示,日月潭魚產豐富,有些魚捕上來後沒多久即死了,而鰻魚生命力強,希望以此象徵族人,在打獵時也能像鰻魚那樣有衝勁、有耐力,能狩獵山豬等獵物。舉行拜鰻祭時,各戶人家皆要準備一條白鰻麻糬,以供祭拜,每一條白鰻上都貼上寫有各戶家主姓名的紅紙條,白鰻的造形有製成曲狀與直狀,但每條的頭部都壓上了兩個龍眼仔,以充作白鰻的眼睛,頭部位置,也插上了圓仔花或是火鶴花的花朵,使白鰻顯得相當漂亮。先生媽進行祭祀儀式時,先是念祈告詞,然後請祖先來饗。祭儀結束之後,白鰻麻糬被切成兩段,頭部的部位,隨著公媽籃被帶回各戶人家,尾部的部位被集中起來,原是各戶人家要送給先生媽的謝禮,而早期族中的孩子都吃不起零食或糖果,遇有拜鰻祭時,族中的孩中都會排隊,領起先生媽所分配的白鰻麻糬,現在族中孩子不再稀罕這些麻糬,因此成了當夜族人聚餐時的主食。
pepo_soalian44
圖3.11.13麻糬做的白鰻魚祭品
 
  1. (6)印尼峇里島聖泉廟的鰻魚池
聖泉廟,相傳是天神的劍插入大地後,湧出長生不老泉水而得名(圖3.11.14)。池中有兩條大鰻魚,傳說同時看到兩條的時候,當場許下願望,就可以美夢成真。
 

圖3.11.14印尼峇里島聖泉廟的鰻魚池
 
  1. (7)北愛爾蘭內伊湖的鰻魚神話故事(Mythology of the eel in the Lough Neagh of northern Ireland
Lough Neagh(內伊湖) 為大不列顛的群島上最大的淡水湖泊,位於北愛爾蘭,長約29公里,寬約18公里,面積約為396平方公里(圖3.11.15)。傳說此湖是由一個神奇的湧泉所生成,又有傳說是古代愛爾蘭巨人用大石塊砸向逃跑的蘇格蘭巨人時所生成的巨大坑洞,後來形成湖泊。在西元四世紀時,愛爾蘭守護神St. Patrick(西元389-461)來到愛爾蘭從事宣教的工作,在愛爾蘭各地建立了許多修道院、教會和學校,幫助異教徒皈依基督教,將愛爾蘭逐漸轉變成一個基督教國家(圖3.11.16)。傳說St. Patrick生前將愛爾蘭島上所有的蛇都驅逐入海,因為蛇是惡魔的象徵,其中有一些蛇逃入了內伊湖,變成了鰻魚。因此,現今愛爾蘭地區沒有蛇類,愛爾蘭人也不吃鰻魚,因為人們認為鰻魚是惡魔的化身。有趣的是,現在歐洲最大的鰻魚養殖企業主居然是神父,是St. Patrick的聖潔弟兄。而內伊湖的漁民們也在1965年成立了合資公司,從事湖中包括鰻魚的捕撈工作(圖3.11.17)。本書作者之一的曾萬年教授1991年5月20 - 25日於Dublin參加EIFAC 鰻魚會議以及2010年7月26 - 30日於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參加魚類和氣候變遷會議時曾經兩度造訪內伊湖和這家公司。
 
 

圖3.11.15、愛爾蘭內伊湖(photo: Derek Evans)
 

圖3.11.16愛爾蘭守護神St. Patrick(photo: Derek Evans)
 
 

圖3.11.17內伊湖漁民組合協會(photo: Derek Ev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