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2020.09.14 第九章 鰻魚資源的永續利用 (The sustainable use of eel resources)

漁業永續經營的概念是要兼顧『生態、生產、生活』。了解鰻魚的生態特性及其資源變動法則,作好生產管理,讓資源永續利用,才能照顧好漁民生活。鰻魚和其他魚類一樣是一種再生資源,但容易受外在環境之影響而變化。如果人類無限制地捕撈,沒有生息機會,則將造成資源的枯竭。

2.9.1 世界性的鰻魚資源量下降現象(World-wide declines of eel populations
歐洲鰻、美洲鰻和日本鰻的資源補充量,從1970年代以後急遽下降,目前的資源水準還不到最高時期的5 %(圖2.9.1)。因為資源補充量下降,所以日本鰻和歐洲鰻的漁獲量,從1970年代以後,也都逐年下降(圖2.9.2)。尤其,近年資源量下降的情況很嚴重,漁民能捕獲的鰻魚數量,更為減少。

圖2.9.1北半球的三種溫帶鰻(日本鰻、歐洲鰻及美洲鰻)從1970年後資源量便逐年下降(Dekker 2003)
Fig9-2_Graph_Eel capture
圖2.9.2 近三十年來歐洲鰻(上圖)和日本鰻(下圖)漁獲量的逐年下降趨勢
 
因近年來歐洲鰻資源補充量急遽下降,華盛頓公約(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lora and Fauna) 於2007年將歐洲鰻列為臨危物種,沒有許可,不能將歐洲鰻活鰻及其產品輸出歐盟以外的國家。
鰻魚資源補充量下降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但可能與全球氣候變遷、過度捕撈、以及環境惡化等因素有關。其中,太陽黑子的活週期性變化與臺灣日本鰻鰻苗產量的年變化有很大的關連(圖2.9.3)。

圖2.9.3日本鰻鰻線漁獲量的年變化與太陽黑子的關係
 
2.9.2 鰻魚資源量下降的人為因素(Human impacts on eel populations
近年來,世界各國經濟快速起飛,導致河川汙染,棲地破壞,造成野生鰻魚資源的急遽減少。又因大量捕撈日本鰻鰻苗做為養殖,更加重日本鰻資源的日趨枯竭。台灣有數百條的大小河川,近數十年來遭受破壞,包括:1) 任意在山區墾植、闢路,導致水土流失,並分割了生物棲息地;2) 在河川建了許多攔沙壩,攔水壩,阻礙河川魚類的洄游與水容積;3) 工廠廢水、家庭廢水、垃圾、農藥與肥料滲流等,使河川中下游嚴重汙染;4) 沿海濕地消失,濕地具有高生產力,可以增加漁業資源,並有攔沙、防洪、淨化水質、觀光等功能,但由於人為的開發,濕地愈來愈少了;5) 外來種水生生物的引進,侵犯原有之生態系平衡。台灣地區的河川在人類活動下,已面臨嚴重危機,需要進行合宜的河川生態管理措施,才能維持鰻魚生態平衡。
棲息於河川上游的天然鱸鰻,其族群數量不斷減少。以新北市(台北縣)新店溪為例,鱸鰻的漁獲量從1965年的150多公斤降到1986年的10多公斤以下,二十年間的漁獲量遞減情況非常嚴重。主要原因是上游翡翠水庫、直潭堰、青潭堰以及碧潭堰的興建,阻礙洄游,於是鱸鰻降海數量減少。台灣過去曾經將鱸鰻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准捕殺、販賣及養殖。但2009年鱸鰻已經從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除名,野生鱸鰻被捕捉的壓力會更大。
根據近年來之研究,發現鱸鰻的地理分布很廣並非台灣特有種(圖1.1.13a)。因此,農委會於2009年四月把鱸鰻自保育類野生動物除名,於是促使鱸鰻成為台灣的新興養殖魚種,現在每年外銷到中國大陸的數量估計有百噸以上。
      由於鱸鰻的稀少性、體型大、壽命長以及棲息環境特殊(特別是具遊憩價值的溪流中的水潭)等因素,容易招致迫害。保育鱸鰻,應仿照韓國設立鱸鰻觀光保護區,供遊客欣賞,增加觀光收入(圖1.1.8)。

2.9.3 種鰻放流和資源恢復對策(Restocking and restoration of eels
鰻苗的捕撈,為沿海漁民一項重要的收入,許多家庭單靠 3-4 個月的鰻苗捕撈季節,即能維持家庭一年的生計。如今,鰻魚資源銳減,漁民捕不到鰻苗賣錢,而造成家庭生計的困難。鰻魚資源復育,可藉由鰻魚放流,增加資源量。以歐洲為例:早在20世紀初,德國、義大利以及波蘭,即開始野放鰻苗來復育鰻魚資源。例如在地中海區域放流幼鰻(15-20cm)。
台灣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從1976年起,進行種鰻放流工作。種鰻放流前先進行催熟注射及標幟,再以船運輸至外海投放。但因塑膠標幟深及肌肉傷口,無法愈合,移放至高鹽的海洋後,往往因滲透壓調適失常的問題,導致虛弱、脫水,再被海流沖至岸邊,以致放流效果常被質疑,而且開放水域不易追蹤,效果難以評估。1976至2001年間,於台灣西南外海高屏峽谷放流,選擇台灣西南外海放流的理由,是因為水產試驗所認為台灣西南外海有一個日本鰻的產卵場。後來發現日本鰻的真正產卵場位於馬里亞納島西側海域,於是1999-2001年曾經兩度前往馬里亞納島西側海域種鰻放流,但是遭到國際人士的反對而終止,理由是怕造成基因污染(圖2.9.4)。
(a)                                               (b)

(c)                                                  (d)
圖2.9.4種鰻放流:(a)種鰻注射激素催熟,(b)由水試一號載運到臺灣西南外海高屏峽谷(c)和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的鰻魚產卵場放流(d)(photo:廖一久)
 
過去三十幾年來,台灣總共放流日本鰻48次、 106,822尾、39.9公噸。其效果並不如預期,因為種鰻放流之後,第二年的鰻苗產量和種鰻放流量沒有相關性(圖2.9.5)。
eel
圖2.9.5台灣歷年的種鰻放流量與鰻苗產量之相關關係(p=0.38, 相關性不顯著)(photo: 黃家富)
 
自2003年起,水試所改變鰻魚放流策略。依鰻魚的生態習性,將以往在公海的種鰻放流,改為在河口與淡水棲地放流。分別在宜蘭縣的宜蘭河、新竹縣的鳳山溪和頭前溪以及高雄縣的高屏溪 放流幼鰻或大型鰻,放流的幼鰻體型:每公斤50-100尾,放流的大型鰻體型:每公斤2-3尾(圖2.9.6)。讓鰻魚在河川中自然成熟後再降海產卵。 
(a)


(b)
  

(c)

圖2.9.6鰻魚河川放流: (a) 放流地點,(b) 放流的幼鰻和大型鰻 (photo: 黃家富)
 
2.9.4 鰻魚資源評估(Eel resource assessment
       的目的都是想做好河川鰻魚資源管理工作,首先必須要進行鰻魚資源評估,看看我們在河口捕撈的鰻苗是否過量。中國人的中庸之道觀念,其實是最適合用來管理鰻魚資源的。如果來了100隻玻璃鰻,捕50隻來養殖,剩下50隻讓牠有機會進到河川生長,然而就有機會繁衍下一代,鰻苗自然就會源源不斷。其次是沒有被捕的玻璃鰻,進到河川生長的黃鰻,要讓牠長到多大,才捕捉比較有利。最後是要讓多少比例的銀鰻降海產卵,才足夠繁衍下一代。鰻魚進到河川後,每一階段都受到捕撈。因此,要分階段評估。以下是台灣的一些評估案例。
(1) 玻璃鰻的開發率試算
Tzeng(1984a)曾經進行玻璃鰻的標識放流試驗,利用胭脂蟲提煉的紅色素將染色之後,將標識的玻璃鰻,放流在臺北縣(現在的新北市)核四廠附近雙溪的出海口。藉此,瞭解玻璃鰻的溯河行為及其被捕情形(圖2.9.7)。並且利用漁民每天捕獲的玻璃鰻漁獲量統計資料,用消去法 (CPUE= qN0-ΣXt )的數學公式來計算出玻璃鰻的開發率(Tzeng1984b)。結果發現,溯河過程中的玻璃鰻被捕的比率高達44-75%(表四)。顯示臺北縣雙溪出海口的玻璃鰻有過漁現象。因此,玻璃鰻開發率的管制極為重要。
(a)

(b)

(c)

 (d)

圖2.9.7 玻璃鰻的標識放流: (a) 標識玻璃鰻的染濟,(b)染色後的玻璃鰻,(c) 放流染色後的玻璃鰻,(d)天然玻璃鰻(白色者)中夾雜著再捕的染色玻璃鰻
 
 
表四 利用消去法 (CPUEqN0Xt ) 估算1982-1983 年雙溪河口七個玻璃鰻來游群的初始資源量(N0), 可漁獲比率(q)和開發率(E)

(2)  黃鰻的最大持續生產量
為了評估河川內的黃鰻的最大持續生產量。我們利用傳統的標識方法: 液態氮烙印法, 剪鰭法, 微磁鐵金屬編碼標籤植入法,編碼的晶片標籤植入法,以及耳石化學標識法,進行鰻魚標識(Lin et al.2012a)。
將標識鰻放流在高屏溪下游。再由標識鰻魚的回收時間及數量估計黃鰻的自然及漁獲死亡率(Lin et al. 2010)。並且利用耳石的年齡判讀,估算個體的成長率。由族群的死亡率和個體的成長率來推算鰻魚生物量隨年齡的變化。然後利用單位加入量生產量模式(Yield-Per-Recruit Model)來評估黃鰻的捕撈量是否恰當。結果發現高屏溪黃鰻的捕撈量,已經接近成長型過漁現象(圖2.9.8)。換言之,要降低漁獲努力量,讓黃鰻有機會長大,才能達到河川內鰻魚的最大持續生產量。

圖2.9.8雌、雄日本鰻單位加入量生產量(YPR)與漁獲努力量(Fishing mortality)的關係
 
(3)  銀鰻的最適降河量
如果將上述”鰻魚生物量隨年齡的變化”曲線乘上每一年齡層的銀鰻比例,便可以推估銀鰻數量隨漁獲努力量減少的情形。根據歐洲國家歐洲鰻管理的建議,銀鰻的逃生比例應設定在40-50%之間,才有足夠的親魚降海繁殖下一代。以高屏溪的研究為例,銀鰻的逃生比例還不到40%,顯示高屏溪的鰻魚有加入性過漁現象(圖2.9.9)。
以上的現象,顯示台灣河口的鰻苗漁業以及河川內的成鰻漁業都需要管控,鰻魚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圖2.9.9 雌、雄日本鰻單位加入量親魚量(SPR)與漁獲努力量(Fishing mortality)的關係
 
2.9.5 鰻魚資源管理策略(Eel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y)
     近年來日本鰻鰻線急遽減產,影響養鰻業的永續發展。鰻線減產,不只是台灣的特有現象。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同樣也是捕不到鰻線。今年鰻線的減產,使得日本鰻鰻線單價飆到每尾臺幣175元以上,引起養鰻界的恐慌。這個事件經過日本媒體報導之後,學者感到事態嚴重。因此,東亞鰻資源協議會(EASEC)於2012年3月19日下午在日本東京大學Nakashima Hall緊急召開EASEC會員國的科學家及業者,共商日本鰻鰻線危機處理對策,大約有50人參加。各國報告鰻線的捕撈現況、推測減產原因以及鰻線減產的因應之道等。   
最後在大家的共識下作成日本鰻資源保護及保全對策的緊急宣言。主要宣言有三點。第一點: 河川、沿岸域鰻魚的漁獲限制,第二點: 河川、沿岸鰻魚棲息環境的保護和再生,第三點: 鰻魚人工放流技術的檢討和鰻魚人工繁殖技術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