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2020.05.31 2020.05漁業快訊

2020.05.26漁業快訊
1.國產龍虎石斑全台萊爾富方便購 地產地消味美營養價值高
節錄自<萊爾富>
萊爾富特別攜手中華民國全國漁會推出國產龍虎石斑,舉辦「國產龍虎石斑鮮萊上桌」全台開賣活動,共同推廣優質國產龍虎石斑地產地消政策,將適合做為每日全家營養補給,且質優鮮美、價格實惠的國產石斑魚產品推薦予國人,讓每日家庭餐桌上透過享受鮮美當令海味,食補養身、輕鬆照顧全家人的健康與元氣。
2.研究發現珊瑚白化前或變得更鮮豔 或為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終極警告」
節錄自<立場新聞>
氣候變化與海洋污染加劇,越來越多珊瑚白化逐步死亡,但上周刊於 Current Biology 的研究發現,部份受影響的珊瑚竟無白化更變成令人驚艷的顏色。該研究由英國修咸頓大學生物海洋學教授 Jörg Wiedenmann 領導,解釋珊瑚用稱為「彩色白化 (colorful bleaching) 」的異常白化過程,作為應對環境變化的緊急恢復策略。
3.水產養殖危機重重!外來貝類入侵文蛤池 死亡率節節飆升
節錄自<農傳媒>
雲林縣臺西、口湖一帶是我國文蛤主要生產地區,產量占全國6成,近來當地漁民紛紛反映文蛤越來越難養,死亡率節節飆升,除了氣候異常、放養密度過高、養殖環境異變、種源弱化等,大量貝類入侵亦為原因之一,其中更以似殼菜蛤(M. sallei)、褐皮粗米螺(Didontoglossa koyasensis)和孔雀蛤(Perna viridis )為主。值得一提的是,似殼菜蛤和孔雀蛤更是嚴重影響到文蛤的養成,這兩種貝類為文蛤天敵,而孔雀蛤因進食力強易與文蛤爭食,造成其成長率下滑;似殼菜蛤則是會以足絲吸附在文蛤外殼,導致文蛤難以吸收養分,最後因無法進食而暴斃。
4.杜絕盜採 台東富山護漁區放養硨磲貝
節錄自<華視新聞>
台東縣政府調查,近幾年,數量越來越稀少,加上硨磲貝生長緩慢,一年只長大兩三公分,所以這次在富山護漁區展開復育,將適應當地環境1個多月的硨磲貝,重新安置在珊瑚礁石區,希望讓牠們穩定生長,也更豐富東海岸的海洋生態。
5.金門蚵仔黑又瘦?水試所:閏四月天候變化大
節錄自<自由時報>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今天表示,關於有蚵民反映牡蠣養殖出現又黑又瘦的情形,應與天氣溫差大且悶熱,又逢雷雨有關。水試所的解釋,也印證民間「天公打雷、蚵仔嚇得都縮起來」的傳聞。水試所技士黎錦超說,這是動物天生的一種保護機制,一旦外在環境發生劇變,生命遭到威脅,生物基於求生的本能,會立刻釋出卵子、精子,在體外受精,繁衍下一代,保存生機。他進一步解釋,牡蠣生殖腺飽滿時,如果受到外界刺激,例如暴風雨後的鹽度變化或滿潮帶來的溫度變化等,就會開始排卵、放精,但此時也是牡蠣最虛弱的時候,如果之後再加上天氣或溫度劇烈變化,後續就有可能因體弱、營養不良而導致開殼。
 
2020.05.22漁業快訊
1.水產自給率140漁業界盼爭取漁權、保護漁場、拓展外銷
節錄自<農傳媒>
因應COVID-19疫情對糧食安全可能帶來的威脅,農委會盤點各種糧食來源後發現,水產品最不缺,因其糧食自給率高達140%,全國漁會總幹事林啟滄說,生產超過本地需求,所以必須外銷至國際市場,因此開拓國際市場、穩定產銷,是產業界共同的期待。在總統蔡英文迎接新一屆任期之際,漁民期許政府能向國際爭取我漁業權益,並落實執行以保護我國既有漁場。
2.蝦飼料貴又容易染病 水試所開發量產技術護蝦健康
節錄自<聯合報>
農業水試所研發單價較高的混齒圍沙蠶 (Perineresis mictodonta,俗稱跳蟲),以及成長與產量較佳的雙齒圍沙蠶 (P. aibuhitensis,俗稱青蟲)的量產技術,這兩種蟲都是種蝦生長餌料,生產過程依照生物安全防疫規範,可確保飼料蟲不帶有危害蝦類的特定病原,讓蝦子身體更健康。
3.澎湖成功研發鋸齒麒麟菜養殖生產模組 推廣漁民養殖
節錄自<澎湖日報>
澎湖完成鋸齒麒麟菜養殖生產模組設置,並於109年1月11日以「海藻養殖裝置」取得中華民國專利證書,嘉惠本縣水產養殖業者。
4. 40年首見 新屋蚵間石滬捕逾千斤漁獲
節錄自<自由時報>
桃園市新屋區蚵間石滬群有廿二座石滬,其中一號石滬(許家淺滬)上月修復完工啟用,滬堤長約八十公尺、高約一.五公尺,規模雖小,但功能俱全,上週傳出捕獲逾千斤的黑鮸魚與饒仔魚,每尾都約一至兩台斤重,為四十年來首見如此大批漁獲&。
 
2020.05.18漁業快訊
1.漁會、廠商秀創意 製秋刀魚泡麵
節錄自<聯合報>
高雄是秋刀魚捕撈重鎮,年產值約30多億,除外銷,近年漁會及在地廠商創意無限,做成罐頭、滷煮包上市,還發展出秋刀魚泡麵,新竹以北好市多已上架,高雄預計5月底前上市,讓更多民眾認識秋刀魚的美味;高雄市海洋局看好宅經濟,認為這款秋刀魚泡麵有機會大發利市。
2.捕鮪漁船「冰鮮」補助 每公斤30
節錄自<自由時報>
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至16日已捕獲七三三尾黑鮪,是去年同期三二九尾的兩倍有餘,不過,今年碰上武漢肺炎攪局,價格大受影響,農委會因應疫情所採取的「冰鮮」補助措施,獎勵鮪類交易每公斤三十元,補助至七月底。
3.屏東立委為養殖漁民請命 養殖用電可獲紓困減免
節錄自<自由時報>
民進黨籍立委蘇震清指出,屏東是養殖大縣,養殖漁民在這波疫情中受到不小衝擊,企業可以紓困減免電費,高用電量的養殖漁業也應減免電費挺過困境,經農委會與經濟部協調後,水產養殖用電將減免30%,減免期間從今年3月1日至9月30日。
 
2020.05.13漁業快訊
1.東大AI智慧養藻廢水處理系統 出動偵測巡航小艇
節錄自<中國時報>
東海大學「智慧永續循環經濟」教學與研究團隊,以東海湖為示範區,規劃智慧水質量測系統,並結合雷虎科技公司打造「水質偵測巡航小艇」,即時提供水質資訊。校長王茂駿12日表示,此系統運用AI技術打造藻類循環生態系,產生淨水及循環經濟效益,將改造東海湖成為智慧多功能觀光休閒與環境教育地標。
2.台灣高價石斑跌跌不休 午仔魚家庭對胃逆勢上漲
節錄自<聯合報>
曾和高雄市永安、林園一起打造台灣「石斑魚王國」美名的屏東縣林邊、佳冬、枋寮3鄉產區,在大陸石斑業興起和陸方可能終止免關稅的不確定因素下,業者近年紛紛轉型飼養午仔魚,已和石斑呈分庭抗禮態勢;午仔魚過去外銷價遠不如高價石斑,這次疫情卻因大陸封城翻身,石斑的主力市場餐廳需求銳減,大小適合家庭的午仔魚變搶手,漲到每斤140元,在受疫情衝擊的漁產業中逆勢成明星魚種。
3.章魚籠破壞海洋生態 台海巡清除594違法捕具
節錄自<東網>
台灣馬祖海域存大量章魚籠問題,導致海洋生態受破獲。海巡署近日與連江縣產發處聯合查緝,共清除594具違法章魚籠。當局事後呼籲,施放籠具的違法業者,須盡速回收違法章魚籠具,以免受罰。據法例規定,連江縣海域漁業籠具作業禁止使用蟹籠具、章魚籠等漁具採捕水產動物;違者將依漁業法罰款3萬元至15萬元不等。
4.牡蠣殼耐燃建材 中正高工發明奪冠
節錄自<自由時報>
近來南北兩場火災共奪走十一人寶貴生命,高雄市中正高工師生團隊研究發現牡蠣殼中的碳酸鈣,經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可有效隔絕火焰,延緩火勢蔓延,爭取黃金逃生時間,並研發出新一代防火建材。這項發明技術參加五月「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一○九年專題及創意製作競賽」,勇奪「土木與建築群專題組」全國第一名。
5.救救海龜!光寶科把海廢保麗龍做成滑鼠、鍵盤
節錄自<自由時報>
光寶科技日前舉行海廢保麗龍現場減容貨櫃捐贈暨啟航儀式,將全球首創可現場就地處理、大幅縮減海廢保麗龍運輸容積達9成的貨櫃,分別捐贈澎湖與金門縣政府,預估每年可處理海廢保麗龍達50噸以上,海廢保麗龍還可以回收,製成再生塑膠,做成鍵盤和滑鼠,致力減除海洋廢棄物,讓海龜等海洋生物有安全的生存空間。
6.大陸「疫」波又起! 十足目虹彩病毒11省市中鏢
節錄自<TVBS新聞>
全世界都忙著防疫肺炎病毒,大陸還要擔心一種,肆虐甲殼類的「十足目虹彩病毒」,恐怕已經重創水產養殖業,相關報導指出,今年二月,疫情爆發以來,大陸有11省市都遭殃,鄰近的台灣會不會受到影響,甚至病毒可能突變,傳染給人類嗎?防檢局表示,台灣的邊境檢疫早就啟動,不用過度擔心。
7.鯨鯊與鬼蝠魟 名列保育類
節錄自<翻爆>
俗稱「豆腐鯊」的鯨鯊、「鬼蝠魟」近年因濫捕,幾近絕跡於台灣海域,花蓮縣府5日公布,兩種魚類已被海洋委員會列為保育類動物,提醒公告前持有需登記備查,漁民若意外捕獲, 不論存活都要放回海洋,違法捕撈或宰殺,最重可面臨5年刑責及150萬罰金。
 
2020.05.06漁業快訊
1.海洋保育類動物名錄增列鯨鯊與鬼蝠魟屬 持有民眾應登記備查
節錄自<台灣英文新聞>
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公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鯨鯊、鬼蝠魟屬等海洋魚類,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提醒持有民眾應於8月31日前報請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花蓮縣政府今(5)日提醒飼主與漁民多加留意,以免不慎觸法,違者可依野保法判處6個月到5年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30萬到150萬元罰金。
2.遠洋漁船防疫從嚴! 入境一律原船檢疫14
節錄自<台視新聞>
漁業署指出,5月1日起,已經加嚴遠洋漁船入境防疫措施,從原本前30天 如果沒到國外港口等接觸史,就可直接下船的規定,修改成,不管有無接觸史,返港入境後都必須原船檢疫14天。如果有船員 身體有異狀,全體船員得在船上一人一室 原船檢疫!
3.黑鮪魚疫情中意外好行情 東港漁民攤商笑開懷
節錄自<芋傳媒>
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從 2 日開始,因武漢肺炎疫情取消開幕,但五一連假加上零確診,悶壞的民眾連假期間湧到東港吃黑鮪魚,使得今年價格比去年要好,漁民、攤商都笑開懷。
4.宜縣獎助青年出國當大使 讓牽罟、捕鰻苗文化走出去
節錄自<自由時報>
宜蘭縣壯圍鄉海濱的「牽罟」文化,是先民與海共存的歷史記憶,從小在海濱生長的大學生林芷晴,今年獲選蘭陽青年圓夢計畫,獲得補助後計畫前往海外擔任親善大使,透過家鄉「牽罟」魚網文創品,介紹家鄉傳統漁業,編織屬於自己的青年夢。
5.國內最大珊瑚觀光工廠撐不住了 綺麗暫停營業
節錄自<聯合報>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百工百業,曾經風光一時、國內最大珊瑚品牌的綺麗珊瑚博物館觀光工廠,最近也撐不住,暫停業營2個月,至於何時可以恢復?公司回應尚無時間表,要視疫情的情況而定。
6.國外研究:海水循環因溫度改變 漁業轉型恐面臨國際衝突
節錄自<TomoNews TW>
海洋循環的變化現在也正在改變海底生活,一項新研究指出海底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而這些變化是過去一萬年來我們從未見過的。科學家們為了弄清楚深藍色的海洋正在發生什麼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生態系統,而做了一系列研究。結果顯示海洋水循環的變化導致冰島南部冷水浮游生物的減少、和溫水種類生物的增加,這是因為溫水的流量已經超過了冷水。如果因變化的水流和海洋溫度的上升,讓主要魚類物種沿著不同的路線遷移,這代表著漁業也必須轉型,這本身也會變成一個政治難題。
7.罕見!恆春外海夜間抓白帶魚 全台漁民狂出海撈金
節錄自<自由時報>
屏南地區今年出現不少漁業怪象,去年底枋寮至東港外海鰻苗罕見大爆發,近半個月則是白帶魚在恆春半島外海爆發,從宜蘭到屏東的漁船蜂擁而至,每晚海上燈火通明如海上長城,每船一晚最多能進帳10幾萬,令漁業及魚類專家都直呼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