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2020.06.30 2020.06漁業快訊

2020.06.24漁業快訊
1.養蝦場抽檢量少 業者憂成防疫漏洞
節錄自<自由時報>
中國爆發感染力極高的甲殼類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台灣也陸續傳出蝦場受害,屏東縣日前配合防檢局進行抽檢,驗出七場螯蝦場確診,是全台確診場數最多的地方,養殖業者憂心,屏東為養蝦大縣,抽檢數量太少,恐釀防疫漏洞,且部分縣市採「掩埋」方式銷毀染病蝦隻,「瞎處理」恐讓蝦瘟大爆發。
2.新北市龜吼漁夫市集 端午連假好吃好玩又有好康
節錄自<新頭殼>
端午連假 (6月25至28日 )將屆,新北市萬里區龜吼漁夫市集為慶祝自105年起裝設人流系統,至今累積遊客數突破600萬人次,將在端午連假期間,每天提供前50位遊客免費摸彩1次,獎品有活蟹、冷凍小卷、石花凍等當地特色海產,人人有獎,另有加碼滿千送百優惠活動。
3.瞄準百億商機 澎縣再與全家合推優鮮名特產
節錄自<自由時報>
年初武漢肺炎疫情(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爆發,澎湖縣政府與全家便利商店聯手推出「澎湖仙人掌冰」大受歡迎,後疫情時代更加碼與全家合作,力推澎湖優鮮及名特產,目標瞄準百億商機市場,複製仙人掌冰成功模式。
4.漁民4日捕6條巨口鯊 保育團體促政府立法保護
節錄自<東網>
台媒上周六(20日)報道,台灣花蓮海域的漁民在上周一(15日)至上周四(18日)短短4日內,捕獲了6條巨口鯊。保育團體指出,雖然巨口鯊未列入保育名單,但已經非常稀少,呼籲政府制訂法律禁捕,別讓巨口鯊滅絕。
 
2020.06.16漁業快訊
1.搞錯時地放生變放死 基市府嚴把關放流魚種
節錄自<聯合報>
又開始放生的季節,往年基隆和平島、正濱漁港等海域,常會有宗教團體進行一些祭拜儀式後進行放生,很多都不適合,放生如同「放死」。有鑑於此,基隆市政府向各各宗教團體宣導放生魚種要事先申請,並會給予建議魚種,日前市府和宗教團體一起放流魚苗,挑選基隆沿近海域在地原生物種,有釣魚界「夢幻之魚」美稱的斑石鯛魚苗及嘉鱲魚苗。
2.桃市沿海禁捕魩仔鰺魚多種魚苗 明起3個月保護漁源
節錄自<聯合報>
桃園、中壢區漁會所屬漁民16日起禁止沿海捕撈魩仔魚、鰺魚、帶魚及鯛魚等混雜魚苗,桃園區漁會總幹事陳義成今天下午說,為保護漁業資源,每年夏季魚苗禁捕期,今年市府公告自明天起到9月15日,為期3個月,桃園沿海一律禁捕魩仔魚、鰺魚、帶魚及鯛魚苗,讓魚苗成長,避免漁源枯竭。
3.水獺搶漁民生計? 《科學》:帶來的收益是損失的7
節錄自<自由時報>
加拿大政府1970年代重新引入海獺以來,對貝類捕撈業造成巨大影響,大量海獺幾乎吃光了漁民賴以為生的貝類。週四(11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的新研究表明,海獺的並不只造成表面看來的「生態與經濟衝突」,同時也對生態系有「營養瀑布(trophic cascade)」的間接影響。水獺大量食用占據過多海床面積的海膽,海膽減少後藻類的面積增加了20倍,而藻類又能提供鯡魚等多種魚類保護性棲地,最終又使漁民受益,估計利潤是貝類捕撈損失的7倍。
4.修平科大研究文蛤智慧養殖 獲數位訊號創思競賽首獎
節錄自<今日新聞>
修平科大師生以「IOT在文蛤養殖應用」為題,研究將IOT技術導入文蛤養殖,希望翻轉傳統養殖技術,建構智慧水產養殖系統,成績斐然,勇奪第15屆數位訊號處理創思設計競賽第一名。養殖決策系統則是將水質監測器收集環境資料,連接外部網路如3G、WiFi、或Ethernet網路(MQTT),上傳雲端伺服主機,做遠端監控與紀錄。林振漢說,累積這些監測資料,可提供後續的大數據分析與研究使用。養殖管理者只要使用手機與平板電腦,立即能監測環境參數,或透過雲端監控,控制水閥,打氧水車、投料機,使文蛤的生長保持在最佳環境參數,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5.漁源枯竭致阿美族海祭抓不到飛魚! 議員要求研擬禁魚令
節錄自<自由時報>
近海漁業資源枯竭,就連原住民族傳統祭典重要的漁獲「飛魚」也受到影響!花蓮縣議員蔡依靜今天在議會總質詢時,要求縣府儘速訂定法規,公告每年春季在豐濱鄉海域劃設飛魚的禁漁區、禁漁期限。對此縣府農業處長羅文龍表示,縣府已於4月份到豐濱鄉公所開會蒐集漁民意見,預計法規將在3週後可以公告。
 
2020.06.12漁業快訊
1.宜蘭縣議會通過議案 釣魚台更名頭城釣魚台
節錄自<中央社>
宜蘭縣議會今天通過臨時動議案,建議請縣政府將釣魚台正名為「頭城釣魚台」,以捍衛管轄權。縣政府表示,將研議辦理。
2.新北刺網、拖網禁漁期新措施 守護永續漁業
節錄自<自立晚報>
為創造永續海洋,新北市公告自109年起每年6月15日至8月15日,禁止於新北市三芝區至林口區3海浬內海域使用刺網漁具作業,另原限制拖網漁船於三浬內作業,現亦公告同期間三芝區至林口區距岸3至6海浬間海域禁止拖網作業,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呼籲漁民遵守相關規定,以免違規受罰。
3.日月潭漁會復育原生種魚類 將放養總統魚
節錄自<聯合報>
日月潭漁會指出,近年來因為不當放生,導致魚虎等強勢外來種對在地原生魚種的生態損害,利用位在月潭畔的盛百年原生魚類生態復育場,已於今年4月落成150坪箱網,成功復育在日月潭近乎絕跡的奇力魚,下周起第二階段將放養總統魚、奇力魚、潭蝦等原生魚種魚苗,希望搭配箱網及浮田的生態養殖,讓魚苗能夠順利成長。
4.養殖放養量申報展延至6/30 漁民記得申報
節錄自<大紀元>
109年度養殖漁業放養量申報作業至今已有超過半數漁戶完成申報,嘉義縣政府考量部分魚塭今年放養期程較晚,報請農委會核准申報期限展延至6月30日,請養殖漁民於截止日期前完成申報,以維護自身權益。
5.南方澳黑鮪魚交易量近2000有望創新高紀錄
節錄自<自由時報>
南方澳黑鮪魚季從4月登場迄今,蘇澳漁民已捕獲1918尾黑鮪魚,比去年全年捕獲857尾相比,已多出1.5倍,預估在6月底黑鮪魚季結束前,可望突破歷年最高的2400尾。不過,今年捕獲量多,但拍賣均價約是去年同期6成,蘇澳區漁會理事長蔡源龍形容今年要補2尾,才能有去年1尾的價格。
6.馬公港區大量烏魚暴斃 疑與天氣不穩定有關
節錄自<自由時報>
馬公港區今日上午突然傳出大量烏魚死亡,魚屍散布在整個港區內,不時還有魚兒躍水而出,顯見海水氧氣不足,但死亡的都是單一物種烏魚;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疑似連日來天氣不穩,導致水中溶氧度不足所致。
7.農業振興券敲定250元 5百萬份十大場域通用
節錄自<中央社>
農委會今天表示,性質與行政院振興三倍券一樣的農業旅遊券,斥資新台幣12.5億元,6月底起發行500萬張,民眾須用手機登入網站取得250元電子票券,共多達10種農業消費場域可用,包括「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組織及會員」、「田媽媽、茶莊、酒莊、百大與在地青農」、「農漁特產品展售中心、直銷站、社區小舖及漁產直販所」、「特色主題農遊業者」、「魚貨直銷中心或觀光魚市之業者及攤商」、「領有有效娛樂漁業執照之娛樂漁業漁船(筏)漁業人」、「林務局轄管森林育樂場域內合法經營之特色商店及業者」、「水保局農村體驗評鑑通過之農村社區組織、團體或業者」,以及為了萬一有疏漏,第十類為「經農委會個主管機關認定薦送者」。
8.捕獲395公斤黑鮪魚 創台東新港漁港紀錄
節錄自<自由時報>
台東縣成功鎮新港漁港再傳喜訊,順昇號漁船再捕獲一尾重達三九五公斤、體長近三公尺的黑鮪魚,創漁港紀錄;當漁船抵港黑鮪魚被機械吊臂拉起上岸時,聞訊歡喜等待的漁民和親友忍不住擊掌叫好。順昇號船長田東碧說,這是他今年捕獲的第八尾,人魚拉扯對抗了近兩小時,才將牠拉上船,真的是累翻了!現場喊價以每公斤四百元賣出。
9.減海廢 漁業署今年將實施「刺網實名制」落實回收
節錄自<農傳媒>
海洋廢棄物對海洋生物造成重大威脅,海廢種類繁多,對臺灣附近海洋影響最大的類別,以一次性用品、漁網、蚵棚浮具為主,減少漁業海廢已成漁業署的工作目標之一,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8日表示,今年內會立法並啟動刺網實名制,要求回收廢棄刺網,並且輔導刺網漁業轉型,同時,養殖牡蠣常用的保麗龍也要轉型,尋找適用的替代浮具,以政府補助減少養殖漁民變更浮具的負擔。
 
2020.06.05漁業快訊
1.每吋海岸線都要有人管!行政院通過「海洋政策白皮書」擬向海致敬
節錄自<風傳媒>
行政院院會今(4)日聽取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草案」報告,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台灣是海島國家,有近2000公里海岸線可以好好運用,政府有責任鼓勵人民「知海、近海、進海」,因此,行政院在去年推動「向山致敬」政策後,也責成相關部會擬定「向海致敬」政策,希望「每一吋海岸線都有人管」,將訂定獎勵辦法,引領國人向海前進,並確保海洋永續發展。
2. 3倍券排除電商買農產 正值產季農委會大嘆可惜
節錄自<經濟日報>
今年上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委會大力推農產品透過電商銷售,包括外銷受阻的鳳梨釋迦、鳳梨、午仔魚、石斑魚、玉荷包等等,都在網路電商創造佳績;行政院擬7月發三倍券促進消費,但方案中排除電商,後疫情時代,加上正值國內夏季水果盛產旺季,農委會大嘆可惜。
3.經過5年培育 國產比目魚預定年底上市
節錄自<中央社>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種原庫,經過5年育種,台灣今年底就能吃到國內自行培育的比目魚,價格親民、肉質鮮嫩。
4.新型態水循環技術 成大攜李長榮建養蝦示範平台
節錄自<經濟日報>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中心陳俊延研究員與東海大學工學院院長張嘉修,共同指導的「The CEOs」團隊,以創新微藻水處理技術,拿下2019 科技部FITI「創業傑出獎」,日前團隊在成功大學USR農牧共好與農綠共生計畫,及財團法人台灣糖業協會支持下,在屏東「李長榮實業太陽能場域」進行草蝦培育試驗,將有機會協助提升國內太陽能產業高值化應用。
5.海大辦帆船賽 周日繞基隆嶼
節錄自<聯合報>
基隆國際帆船賽暨台琉國際帆船賽因新冠肺炎疫情停辦,近期疫情趨緩,去年獲總冠軍的海洋大學帆船隊決定自辦第1屆海大盃帆船邀請賽,有6支船隊參賽,7日將進行基隆嶼繞島賽,最近各隊加緊練習,海上揚帆片片,吸引不少民眾欣賞。
6. 2020台南七股海鮮節照辦 預計8月登場
節錄自<中國時報>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民眾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大型觀光活動也視情況解禁中,受到遊客歡迎的台南七股海鮮節活動,今年也將照常舉行,且因應暑假延後,時間將從原本的7月延後到8月,招牌的摸文蛤體驗照常推出,但從4梯次縮減到2梯次,而往年開放訂桌就秒殺的海鮮七寶宴,則考量到仍有群聚風險,是否開放仍有待討論。
7.宜蘭與對岸簽訂6億農漁產合作意向書 只銷售1,200多萬元
節錄自<經濟日報>
宜蘭縣政府去年曾前往大陸行銷農漁產及觀光,雙方簽訂6億元合作意向書,但宜蘭至今只賣出1200多萬元農產品,民進黨議員今質詢時砲轟是一場「騙局」,縣府還要繼續合作下去嗎?縣長林姿妙表示,受到疫情影響銷售,以後會往東南亞開拓市場。
8.東部海域黑鮪魚大爆發 台東成功漁港捕獲第100尾黑鮪魚
節錄自<聯合報>
台東縣成功漁港今天捕獲第100尾黑鮪魚,創歷年新高,第100尾黑鮪魚由新籍漁船新長發號捕獲,重達327公斤,最後以每公斤160元價格拍出。
9.地球生態亮紅燈!最深海溝驚見「新物種」 體內藏大量塑膠纖維
節錄自<CTWANT>
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是全球最深的海溝,其海平面深度甚至大於聖母峰的高度,在如此神秘的海域中,卻發現了一項全新物種,經研究過後,竟發現牠的體內充滿了塑膠微粒,可見塑膠的禍害已經嚴重汙染地球生態,就連海洋深處也遭受其害。
10.地球發燒 大堡礁3月最大規模珊瑚白化
節錄自<路透社>
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3月遭受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在先前5年的3度白化後,科學家憂心珊瑚的恢復每下愈況。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Studies)主任休斯(Terry Hughes)告訴路透社,2020年2月是大堡礁地區從1900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現在幾乎可以確定大堡礁不會回復到5年前的情形,更談不上30年前的狀況,如果全球暖化的趨勢持續下去,大堡礁將被摧毀。
 
2020.09.11漁業快訊
1.養殖漁業史上最大危機,漁業署擬開放全國1/4 魚塭種光電,漁業界痛批「政府滅漁」
節錄自<上下游新聞>
漁業署預計釋出一萬公頃魚塭做「漁電共生」,佔全國養殖漁業總面積高達1/4!目前漁電共生案場已經過六案,合計面積逼近七百公頃。依漁電共生的審查作業規定,設置光電設施的養殖魚塭,必須保持至少原有七成產量,水試所於去(2019)年進行光電板下的養殖試驗,原需兩年才能取得完整數據,但漁業署卻「超前部署」預計釋出魚塭,養殖漁民痛批政府急就章,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漁民已經被環境污染跟極端氣候壓得喘不過氣來,還要面對光電不公平的土地競爭,淪為業者與政客爭食的大餅。」
2.水試所創新魚菜共生系統 多元利用 提升產值
節錄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多年來致力於建立對環境友善的水產養殖模式,研發出改良型的創新魚菜共生系統,可同時生產淡水魚類、觀賞蝦、螺類及植栽作物,在一般的魚菜系統中,加裝培養藻、菌的特殊方式,運用藻、菌等微生物充分吸收利用養殖水的營養元素,再將所產生的藻、菌做為餌料餵飼觀賞蝦類及螺類,可提升九成以上的水循環利用率,並可增加約一倍的產值,有效提升系統的產值與利用性。
3.暖化致海洋物種遷極地速度比陸上生物快 6
節錄自<立場新聞>
全球暖化正迫使世界各地許多動物物種逃離其正常棲息地,上周刊於《自然生態與演化》的研究發現,海洋物種遷移至極地的速度比陸上動物物種快 6 倍。
該個法國團隊審視 258 個經同儕審查的研究,比較逾 1.2 萬多種細菌、真菌、植物和動物超過 3.05 萬多個遷移事件,並將之整合成數據庫 BioShifts 。
團隊發現,雖然全球暖化令陸上物種肯定正向兩極遷移,但遷移的速度比預期慢得多,特別是在氣候較和暖的地區。團隊指,兩棲動物以每年超過 12 米的速度向極地方向遷移,而爬行動物則以每年 6.5 公里的速度向赤道地區遷徙;至於可攜帶大量病原體的昆蟲則以每年 18.5 公里速度遷向極地。相對陸上生物以平均每年近 1.1 公里速度遷向兩極,海洋生物以更高的速度每年近 6 公里遷移,而陸上生物的速度估算已比過往的研究高。
4.中國爆發「虹彩病毒」 嘉縣初步檢驗蝦場無感染
節錄自<聯合新聞網>
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為了解縣內放養蝦類是否遭「甲殼類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感染症影響,日前配合防檢局進行蝦場隨機採樣送檢,家畜所表示,初步檢驗結果皆為陰性、無感染,請民眾不須恐慌。
5.吳郭魚絕症可治癒?科學家發現:某些吳郭魚有抗湖泊病毒的基因
節錄自<農傳媒>
吳郭魚是非洲、亞洲與南美洲國家的重要食物來源,在世界經濟中約占有100億美元產值。近年來,科學家透過同一種魚的兩個家系間的基因差異,幫助吳郭魚找到抵抗致命疾病「吳郭魚湖泊病毒」(TiLV)的辦法,而這項突破也可望保護吳郭魚,降低湖泊病毒帶來的危害。
6.農業局鼓勵漁民加入科技化養殖行列
節錄自<台灣新生報>
為減少勞動強度、降低極端氣候造成損失及減輕養殖漁民用電負擔,臺南市政府農業局輔導養殖漁業運用科技發展新契機,今年配合漁業署及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推動「補助漁民購買智慧養殖設施」計畫,召開二場說明會,鼓勵漁民把握機會申請,加入科技化養殖行列。
7.台東黑鮪魚大豐收 疫情影響價格偏低
節錄自<民視新聞>
台東縣新港漁港鮪魚大豐收,今天(31日)漁船返港,載回大量黑鮪魚,以往可以捕獲20隻的黑鮪魚,今年(2020年)足足多了4倍,讓漁民樂歪了!不過受到疫情影響,價格卻比往年更低,讓買家撿到便宜,而消費者也可以用較低的價格,享受黑鮪魚的新鮮滋味。
8.烏賊能在細胞核外編輯 RNA,有潛力應用於基因治療
節錄自<明日科學>
研究人員發現頭足綱動物(cephalopod)是唯一能在細胞核外編輯核醣核酸(RNA)的生物,而長鰭近海魷(longfin inshore squid,學名 Doryteuthis pealeii)是第一種已知可以在細胞核外編輯 mRNA 的生物,此發現也許能幫助基因編輯相關藥物及治療的發展。